四川在线房产频道

房产 首页 >> 坊间
以新发展理念为“魂” 以公园城市为“形”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 2022-01-21 10:15:53 )   来源:成都日报

“坚持把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统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1月18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参加成都代表团会议时对成都工作提出的要求,引起了省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

“谋划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必须放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中来审视。”在省两会会场,代表委员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两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勇挑重担、自我加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

谈宜居城市 打好安居、医疗、生态、休闲等宜居牌

彭清华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着力建设宜居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城市功能形态、破解“大城市病”,打好安居、医疗、生态、休闲等宜居牌,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市民的幸福感。

成都的“宜居”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在“成都越来越宜居”成为共识的同时,代表委员们也在思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绿色低碳、清洁能源,以绿色促发展、谋幸福,更要久久为功。

省人大代表、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院长诸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道,他关注着“超大城市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成都已步入超大城市的行列,在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并行的背景之下,成都应该有更高的生态目标,同时对绿色发展、再生资源和循环利用也将会有更强烈的需求。他认为,成都从可再生资源的体量、空间分布,到如何循环利用并提升其效能、水平、质量,都涉及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结构的调整,还和每个市民群众息息相关,涉及市民生活方式的调整。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有关“宜居”的一组数据备受关注:2021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9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达81.9%,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在省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局长张迅看来,这说明,近些年,四川特别是成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

张迅表示,当前既要盯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持续发力,还要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希望成都上下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逐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

幸福感的提升还来自于越来越多休憩空间的出现,“住在成都,很巴适。”省人大代表、成都演艺集团董事长业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作为一名文化产业从业者,他关注一座宜居城市的文化记忆,“要用好成都老街、老巷、老龙门阵这‘三老’打造老成都旅游,让成都人感受成都味。”业丹表示,成都在旧城改造中,可以用新派脱口秀和潮流音乐等人文包装方式,表现老成都的民风民俗。在成都老街老巷的旧城改造中,可以用潮流音乐和新派脱口秀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将川菜(江湖菜)、川茶、川酒各路品牌分批分期集合在老街演艺中。

谈共享城市 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彭清华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探索走出一条共同富裕新路子。

对于“普惠性”,在教育领域深耕几十年的省政协常委、成都光亚学校校长卿光亚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深表赞同。”他提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建立生均财政拨款(补助)标准体系。

卿光亚注意到,城乡之间公共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资源配置不均衡,办学质量不平衡。对此,他建议,完善公共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拨款(补助)标准体系。所谓生均财政拨款(补助)标准体系,就是指以招收学生人数来进行公用经费拨款的标准体系。

他进一步谈道,建立健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财政拨款标准体系、探索教育创新融资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拨款政策,统一城乡财政拨款标准,“民办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贴标准应与公办学校相同,并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生均拨款(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他提出,应加大乡村公共教育的扶持力度,整合并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远程互动教育优势,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共享,促进公共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步入老龄化社会,应更加重视养老事业。省政协委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俊波从创新诊疗模式入手,建议探索慢病签约医生。

在他看来,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大的医疗机构里有部分想要长时间住院的老年人,多是因家庭陪护不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此,他的点子是,尝试在综合医疗机构建老年病专业,建立社会—心理—生物模式,可评估老年人的状况、拓展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方式,同时开展老年人心理建设,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机制,还要建立适合老年人的诊疗模式——“陪伴+交流+治疗”,同时建立综合医疗机构+社区+养老的三级服务体系,“尤其是社区应该强化主动性,积极提供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如何更好关爱老年人?省人大代表、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街道兴城村党委书记叶素萍表示,在农村当地,很多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留守老人越来越多。留守老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保障和生产劳动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需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关爱服务。

对此,她建议,各级各部门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关爱。从政府层面,可以加强基层适老化设施和农村留守老人关爱驿站的建设,由基层党组织、党员、志愿者组建帮扶队,为农村老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谈智慧城市 构建“城市大脑” 打通数据壁垒

“着力建设智慧城市,善于运用新技术手段,构建‘城市大脑’,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彭清华书记的讲话让省人大代表、成都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侦查局刑事警察支队刑事技术处副处长陈德智感受颇深。

如何在基层治理中运用新技术手段,构建“城市大脑”,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陈德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成都不少小区人脸识别出入,这其实就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住宅小区进行技防升级改造,实现住宅的智能安防,提高居民的安全感。但各单位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必须严格执行网络安全领域法律法规,确保国家数据安全、公共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

随着智慧手段越来越多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凊的关注点集中到个人信息的保护上。“人脸识别技术采集的数据和人脸图像已经成为重要隐私,如遭到泄露可能给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留下安全隐患。”李凊坦言,物业公司应该加强人脸识别技术的规范管理,保障业主的信息安全。

如何理解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运用更多新技术手段以提高城市服务管理水平?在省人大代表、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夏看来,就是要“让市民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腿”。林夏认为,智慧城市的未来模样,是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重塑城市数字基因,构建以“流动管理、韧性灵活、全时赋能、自驱进化、全域孪生”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以“乘车码”为例,过去只是作为市民便捷出行的互联网应用,但如果将乘车码融入健康码,作为城市智慧应用的一环,既可减少一次亮码环节,提高效率和便捷度,又能够在应急处置中更精准地做到人员流动梳理。

成都日报记者 王琳黎 李霞 李菲菲

编辑:范瑞鸣 [关闭窗口]
Super成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