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仰天窝步道旁,11棵山茶花树又结出了花骨朵。高的一米多,矮的不到半米,排成一列。乍一看并不特别,在不开花的季节,更是少有人会留意到它们的存在。
对市民谢礼来讲,它们却并不普通。这是他和家人亲手种下的,11年来,每年一棵,未曾间断。“植树已经成为习惯,既是美化环境,也是一种家庭仪式感的体现。”谢礼说。
小家
植树,全家人共同的“仪式”
从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植树的“家庭习俗”便被他们固定下来。一转眼,便是11年;女儿上了高中,谢礼换了岗位,龙泉山也修建了城市森林公园,而植树的“传统”却未曾改变。
“爸爸,春天是什么?”小时候,女儿的一句发问,成了一家人坚持植树的初衷。谢礼回忆,这是当时学校给女儿布置的一篇作文,“我给她描述了许多春天的景象,始终觉得不够直观。”当时正值义务植树期间,谢礼想到了带孩子去植树,亲身参与,感受春天。第二天一早,他开车去三圣乡买回了一棵山茶花树。一家人带着树爬上了龙泉山。“种在哪里更好?”正在犹豫不决之时,他们看到龙泉山仰天窝正在修健身步道。“孩子提议可以把山茶花树种在这里,方便游人欣赏。”于是,第一棵树便在龙泉山扎了根。
“紧邻步道的这棵就是第一年种下的,当时可能只有半米高。”站在亲手种下的一排山茶花树前,谢礼很感慨。记者注意到,如今这棵树已经长到一米左右,繁茂的枝叶间已经结出了许多花骨朵。
然而,发芽的不仅是山茶花树。让谢礼欣慰的是,环保理念也逐渐在孩子心中萌芽。女儿加入了学校的“青青自然社”,为小树挂牌、为环保募捐,尝试了一些有意义的小事。
大家
植树,百万干部群众齐参与
11棵山茶花树对一座山脉来讲,只是一个微小的片段。通过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四年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共实施增绿增景14万亩,森林覆盖率也由2016年底的54%提升至59%。
对谢礼来讲,植树不仅是在为龙泉山增绿尽一份绵薄之力,更成了家庭的“团建项目”。
11年来,山茶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见证了许多变化:健身步道修好了,越来越多的植物安好了“家”,龙泉山脉成了“城市绿心”,绿色本底更加浓郁。
“以前这一片还是光秃秃的,现在不仅种上了树,还有了色彩。”站在龙泉山山腰处,谢礼颇有感触。顺着指引的方向,记者看到,小山坡上,栾树、无患子、香樟、朴树等乡土乔木丛中,点缀着红叶李、紫薇、芙蓉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
沿着仰天窝健身步道行走,骑车、跑步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以前可没这么多人,脚下还是泥巴路。”谢礼记得很清楚。
为了实现“更绿”的目标,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还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开展“包山头”履责活动。3年来,近100万名干部群众参与,完成履责造林近2万亩、200万余株,是近20年来四川省参与人数最多的义务植树活动。
这里还建成了一片碳中和林,作为全市绿色低碳宣传点位面向公众开放,引导广大市民将低碳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健身步道一侧,几个大字分外亮眼。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龙泉山正在“焕颜”:生态、绿色不仅生成了一批网红打卡地,还深刻引领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对谢礼来讲,他将继续把义务植树的信念坚持下去,去影响更多的人。
盘点
成都森林面积已达864.4万亩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该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固碳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经济有效方式之一。
根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已达864.4万亩,森林蓄积量已达367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已达40.2%,成都“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稳固。
据测算,2020年成都市森林生态系统在支持、调节、供给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972.74亿元。其中,固定二氧化碳205.31万吨,释放氧气442.38万吨,固碳释氧效益达68.87亿元。
为了实现“更绿”的目标,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快推动重大生态项目落地实施。总投资125亿元的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已经启动。公园还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致力于打造高质量人工造林、人工纯林退化林修复、森林生态价值转化的示范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
放眼全市,绿意正不断蔓延——
在星罗棋布的公园之间,一条条蜿蜒的绿道宛如彩练、编织成网,由它串联的景区、街区、社区,正在将锦官城的美景接驳到无数寻常百姓的家中。
持续深入推进全域增绿增景,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森林生态功能状况持续改善。
与此同时,“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多层次公交服务网络广泛覆盖城乡,便捷服务广大市民……
眼下,成都正探索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EOD)示范建设,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指标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让公园城市为市民提供更多消费场景和创新体验。
访谈
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坚持“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预期,成都将对全域生态空间进行系统性、全域性保护修复和景观营造。
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统筹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地、城市公园、绿道等生态要素,科学配置自然和人工保护修复措施,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6.2万亩,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同时,探索龙门山低干扰修复模式,修复大熊猫栖息地6万亩。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分级分类制定陆生野生动植物名录,科学制定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计划,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高地,确保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超过90%。推进全市森林资源“双增长”,2022年预计森林覆盖率达40.5%,较2021年增加0.2个百分点。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成都将扛起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的政治责任,全面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成都日报记者 王琳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