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坝坝电影
时代不一样了。
现在的年轻人,听过坝坝电影的可能不多,看过的就更少了。
往前推三四十年,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坝坝电影是大家的主要消遣方式,任何村社厂队,只要有坝坝电影放,大家就会像过节一样开心。
开心,一是因为看电影这件事本身;二是因为左邻右舍,甚至十里八乡的老老少少都为此聚在了一堆,大家在一起闲聊,八卦、放松、交友都能搞定。
放电影的场地,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交中心,身处其中的人会有很强烈的参与感和社交冲动,因为在这个场合里充满了人情味。
这样的街头电影,或者说这样的场合,在成都已经消失了很多年。
如今,当你走过城市街头的拐角,突然发现一个坝坝电影就在眼前,竟然还会觉得有点感动。
这是前几天傍晚,一环石油路转角处的一个场景。
一小片空地上,一场正在放映的小型坝坝电影,吸引了老老少少十来个人,大家有说有笑。
这样的场景,在成都近几年很少看到。街区的硬件条件完全没问题,关键是要在城市里,找到一块平整且尺度充足的空地,来进行这类非盈利的公共活动,很难。
石油路这一幕,真是久违了的时刻。
街道的属性,在这个傍晚被升华了,不再只是一个通向目的地的交通载体,还是一个交织人情味的开放式社交场。
不一样了
成都的街道,在进化。
石油路转角处的这一小片公共空地,只是一个开始。
这条路不长,粗略测算下来,大概有385米,但它的场景化设置却异常丰富。
石油路的进化,和很多城市街区栽几棵树种几盆花,看上去千街一面的打造方式不同。
在这条不足400米的小街区里,聚集了高密度的场景化资源。
雕塑、小品、艺术墙、景观绿化、步道、慢行跑道、休息区、商铺,这完全是按照一个迷你版线性公园的标准在配置。
不仅是形式上像。体验感上,也很有逛公园的感觉。
站在街头,向街道深处望去,你会发现从高大的树木,到低矮的花草,再到一旁的景墙,景和景之间,不是无序的堆叠组合,也不是见缝插绿,它们的排布层次分明,非常规整,有延伸感,甚至于绿意盎然的枝头,还会传出阵阵鸟鸣蝉噪。
这幅生动的有声画面,会让人有种走进街道深处的欲望。
有点意思
真正走进去后,你会发现,这条街道的确“很有点意思”。
景观被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衍生出街区功能的多样性,由此促成人们日程活动轨迹的多样。
街道上的慢行空间、休闲空间、景观空间、活动空间交织,它其实在试着引导人们走出来,步行买菜,慢跑锻炼,娱乐休闲。
走的路多了,自然和邻居打照面就多了,关系会变得亲近,街道的社交属性,也会被激发。
在路上走累了也没关系,每隔一小段,都有一个宽敞的休息区,对老人小孩非常友好。
公交站点附近,会有与景观主题高度统一的休息区,不想站着等公交,坐着等也行,而且休息区与公交站点的错位分布,不会影响到想要站着排队的人。
沿街分布的景观绿化,遇到商铺时,会做“扎口”处理,既为行人留出了穿行通道,又为店铺留出了更多店前空间。
别小瞧这多出来的一点点店前空间,在某些特殊时段,比如早午晚用餐高峰期,一些食杂店店主就能将之灵活运用起来。
一切以“人”为尺度,一个小街区能做成这样,已经相当优秀了。
往前一小步
“街道只有在它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挥作用时,才能有效地帮助城市生发多样性。”著名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这样说过。
那究竟什么才算是特色?
公园化呈现肯定不算,太具普适性,充其量只能算是技术手段。
今天石油路给出的答案是从在地文化去挖掘。
就像提到香香巷,我们会立马想到“美食”,石油路是以“石油文化”为主题,不了解的人,看了会觉得新鲜有趣;了解的人,会有情感共鸣。
街道原先的精神价值被放大挖掘并传承了下来,独特性最终得以产生。
这种结合在地文化的特色街区开发,早在六七十年代,纽约就做过了,而且很成功。
当时纽约市长在做城市更新时,保留了苏荷街区原有的文化属性和旧建筑景观,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苏荷街区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文化艺术区。
“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
透过有点意思的石油路,你能看到的不仅是成都的“微更新”,还有城市未来的进化方向,值得期待,非常。
图片由super成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