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美好居住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居住服务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化也在不断提高,在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居住服务者如何才能进一步向职业化群体进化?近日,贝壳找房发布《居住服务就业发展研究报告》,从规模促进、职业创造以及质量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解答。
居住服务业处于就业“上升通道”
居住服务业泛指满足城镇居民购买、使用、处置、维护住房与保持居住体验的相关服务活动,涵盖住房的开发、交易、租赁、物业管理、城市更新、房屋装修、保洁搬家等住房与家庭服务。随着我国房屋总量告别短缺,城镇家庭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快速提升,人们对服务的关注点从单一居住需求向以居住为中心的有品质、多元化居住服务需求转变。
居住服务需求的复杂性、个性化、线下特征使得服务者难以被技术完全替代,因此行业就业弹性系数大,仍然具有劳动力密集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
新模式引发产业三重就业效应
面对市场的需求,以贝壳找房为代表的居住服务创新商业模式,通过服务连接、技术创新以及规则保障,为行业带来三重就业效应。
一是规模促进效应。以贝壳找房为例,直接带动了超11万的就业,并撬动居住服务业超50万经纪人就业,积极带动了家装设计、家装工人、搬家、维修等就业。
二是职业创造效应。数字技术及工具不仅提升传统居住服务者的服务效率和品质,增强就业灵活性,还不断创造新的职业类型和岗位,吸引高素质人才就业。如依托贝壳找房诞生的新职业-签约经理,人员平均年龄约27岁,本科及以上占比接近80%。
三是就业质量提升效应。产业数字化为居住服务者赋能,持续改善就业质量,并在一定程度降低准入门槛,吸纳大量重点群体就业。在贝壳找房,16%经纪人为应届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占比近五成,退役军人由2019年的2%增加至2020年的4.61%。
居住服务者为职业发展而来,渴求社会尊重
当前,居住服务者以男性、高中及以下学历、中青年、农村户籍居多。其中男性占比68%,特别是维修、装修、搬家服务人员男性占比超90%。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40.1%、40岁以下占比92.8%、农村户籍占比68.8%。
受职业发展前景、技能、灵活自由等因素吸引而转行,通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不断学习与自我提升。职业体验来看,居住服务者对职业满意度普遍较高,但仍期待获得更多社会尊重。
装修、维修成为居住服务领域高薪职业。装修、维修服务人员月薪中位数位于8000元至12000元,高于家政、搬家,经纪人月薪中位数最低。装修职业12000元以上月薪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居住服务职业。
装修、维修多“老手”,家政、经纪人多“小白”。5年以上装修工人/工长占比达61%,家政、经纪人、搬家服务者工作年限在1年以下占比分别为44.3%、38.7%、30.8%。居住服务者收入是时间的函数,总体体现为随着从业年限增加收入增长,装修、维修人员从业年限相对更长、收入更高。
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就业进化
目前,一线居住服务者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人员流动大,人才同质化严重,低水平“内卷”,人员技能不足。服务者、企业、社会和政府需共同提升服务者专业技能、共创良好就业环境以及构建多元职业保障体系。
首先,专业技能升级,推动居住服务者职业化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上,构建多层次、全链条、分门别类的人才培养体系,既要推动产教融合,专业和教师共建,也要完善服务者在岗技能培养制度;人才评价制度上,适度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加强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建设;此外,加强对大龄服务者数字化技能培养,帮助其跨越职业技能的数字鸿沟。
其次,多方共创良好就业环境。一方面,企业与服务者通过职业素养积极改变职业形象,政府、企业积极引导社会破除职业偏见。另一方面,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任务安排和考核机制,使技术更有温度,促进居住服务者能够更好共享行业企业发展成果。
最后,多种用工形式与构建多元劳动保障体系。在传统用工形式基础上,开发灵活就业和新就业机会,为兼职就业、临时就业、零工就业提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企业需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并构建多元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
图片由贝壳找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