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每天,地铁列车在558公里的轨道线路呼啸穿梭,运送着以百万计的乘客,以高效率完成着乘客的通勤之需,也演绎着这座蓬勃向上城市的活力节奏。
慢。坐地铁的时候,顺便在自助卖花机挑选一把可爱的鲜花;在近在咫尺的社区美空间,享受文化与美学的浸润;在讲述着前世今生故事的街区,来一场与城市记忆的对话……
快发展,慢生活,是这座城市的“幸福密码”。在这里,有着多元而立体的场景,它们各不相同,但在城市空间中有机共生,以一个个“点”,组构成美好生活的“面”。
密织轨道交通出行网 打造轨道生活美学
提升通勤愉悦度
“地铁出行是我的首选。地铁很快,特别是去年新开了几条线之后,坐地铁太方便了。”这是市民冷永波的感受。
“我家住二医院附近,在金融城附近上班。现在上班我完全选择地铁。”市民方晓告诉记者,自己在早高峰时开车去单位的话,一般都要留足至少1小时的时间;而坐地铁,从二医院站坐4号线到骡马市站转1号线,再直达金融城,全程只需要40分钟左右。“现在坐地铁真的很方便,出去办事或者聚会,我一定会首先用软件查地铁公交,然后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又方便,又快。”
在成都,与以上两位感受一样的市民很多。目前成都地铁日均客流常态化600多万,便是很好的佐证。
“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轨道交通服务一方面代表着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关乎着万千乘客的出行体验。对标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我们提出充分结合线网运营特点,从优化运营服务、挖掘营销潜能、提高维保效能、提升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为着力点,推动运营服务不断提档升级,有效提高线网运营和城市通勤效率,全面构建让人民满意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体系。”成都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班路上,在车站买一束鲜花,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下班后,到书店打个卡,给自己充电;或者到生鲜超市买好食材……成都地铁在提升“通勤快速度”的同时,也在打造“生活慢体验”。
“围绕打造更美的生活新场景,我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深度融合‘文、商、旅、娱、教、体、医’等复合元素,针对性植入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营造高端消费场景、宜居生活场景、新兴业态场景和历史文化场景,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工作生活需求,让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可停留、皆能交往、皆有效益。”该负责人说。
从纸上到地上,这些谋划正在加快变成现实——
就在几天前,成都轨道首个TOD主题商业街——“世纪城·上闲里”正式开街。按照“商业模式、商业场景与通勤消费特点相匹配”的原则,这里在空间场景上,构建出工作、生活、商业、交通换乘、公共空间融为一体的“TOD美学商业新场景”,让乘客尽拥幸福美好生活空间和消费娱乐目的地。
今年,在TOD项目中,还将大力打造优雅时尚的文旅新场景;加快对接优质医疗资源,拟设立智慧医疗健康中心;加快体育IP为主题的商业综合体建设……以市民诉求为导向,更多的轨道生活场景+美学空间将落地、呈现。
关注市民“家门口” 打造社区美学运用场景
成都未来5年计划建成3043个社区美空间
温馨舒适的咖啡店,极具特色的丝绸文化展示区,氤氲着书香气息的阅读区……在成都市金牛区花牌坊社区的社区美空间,精致温馨的装饰和鲜明的丝绸主题是这里的亮点所在。“我们经常到这里来活动,或者听讲座,或者看看书,非常巴适。”正在这里参加活动的张贤芬阿姨告诉记者。
泛黄的老书、琳琅满目的书架、丰富的文化活动……在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怡福路300号的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的书院里,不只是社区家门口的图书馆,这里还兼具档案馆、展览馆、旧书交易交流、文学艺术创作等功能。丰富的文化活动植入让居民近距离,多形式感知书香文化。
始建于清代的拱门和夯土墙、纹理斑驳的老木头柱子、砖缝中顽强生长的龟背竹……走进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暑袜北一街145号的山水间·古迹酒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清末三进三出老院落改建而成的建筑。这里除了酒店以外,还设有儿童主题手工工艺室、中华香道体验室、川茶文化体验馆等。“酒店被改造后成为集文化传承、艺术展示、特色民宿、休憩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型社区美空间。”酒店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周都会定期对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社区美空间是成都市2021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关注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变化。今年3月,第一批10个社区美空间惊艳亮相,“美”与“社区”如此相遇,着实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社区美空间可以是特色街区中的一个艺术馆、科创空间里的一个展示厅、田间地里的一个乡愁馆、剩余空间里的一处咖啡店、城市开放区域的一个会客厅,任何体现美学运用的、带有体验性、兼顾公益性、彰显文化特质的空间都可以升级打造成为成都社区美空间。
“社区美空间关注的是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变化,以展示社区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为导向,融入美学元素,彰显主题特征,集艺术表达、文化展示、消费体验、情感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美学运用场景。”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未来5年,成都市每个社区都将会有一个美空间,计划建成3043个带有体验性、公益性和有文化特质的社区美空间。走出家门,市民就能到社区美空间去领略一场来自社区的生活美学。
构建“市井生活圈” 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让居民的幸福感有更好的承载空间
“在这里不管是生活,还是上班,都十分惬意。”成都市青羊区支矶石街丹丹小厨老板张丹开店近5年,见证了这里的变化——肉眼能见的是,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街道变美了、老旧房屋“换新衣”了、绿化变多了。“政府这些年在支矶石‘下功夫’,逐渐看出成效。”他说,因为街道活力的提升,生意稳中有升。
“我2016年毕业,从伦敦回到成都。当再次来到玉林片区的时候,我觉得这里变化不大,依然充满着市井烟火气。但是我同时发现这里发展着新消费品牌,孵化了新商业业态。这是让我很惊喜的一件事。”作为90后的Blanc白空设计创始人李倩,对于玉林的城市更新,有更加客观的视角,也有更加专业的分析:“通过新与旧的有机融合,玉林带给人一种人文感受的现场沉浸式体验。在这样一个充满市井烟火气的地方,很容易孵化出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内容、品牌,诞生出更多沉浸式消费场景。”
全新打造的社区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了茶余饭后消遣的新去处;重新整治的小区路面,美观大方的同时让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新入驻的个性店铺,带来了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人群……这两年,在成都许多的老旧小区里,正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老旧小区的环境与风貌变得焕然一新,但小区里那份绵延不绝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儿,仍然让人熟稔亲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1年,成都启动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实施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随着这项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在城市空间提升功能品质同时,城市记忆也并没有丢失,居民的幸福感有了更好的承载空间。
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成效初显。以一环路为主体的“市井生活圈”已基本呈现;2022年底,将完成一环路周边所有片区项目的更新,“市井生活圈”全面呈现。打造中,将推动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同步更新,将周边119个老旧小区、12处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等人文资源都纳入整体打造,推动社区治理全覆盖、物业管理全覆盖。
经过城市更新的街巷,市井生活有滋有味,愈发令人着迷;街巷颜值焕然一新,让人心驰神往。这,不正是幸福美好生活的样子吗?
成都日报记者 袁弘